傳承匠心 創新引領
——肖力勞模創新工作室專題報道
“肖力勞模創新工作室”成立于2016年7月1日,掛牌以來,工作室始終以創新為核心,以智慧整合為方式,以產品研發為載體,以促進企業發展為目的,積極探索預制裝配式建筑業務發展之路,在預制構件研發、生產和預制技術創新等方面均取得了豐碩成果。今后,“肖力勞模創新工作室”將繼續貫徹落實集團第三次黨代會精神,以“8795”工作部署和“四心”要求,對第三次黨代會精神和楊斌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進行再學習、再領會、再宣貫,不斷突破,形成科技創新成果,為公司培育優秀創新人才。
一、以匠心傳承,成為培育新型人才的“搖籃”。勞模工作室成立之初,就以“使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為職工學習交流的學校、成為培養樹立先進的平臺”作為創建目標之一。始終堅持以勞模創新工作室為基地,引導職工從日常工作中的問題入手,大膽進行改進,使更多的職工在學與思中接觸創新、習慣創新、實踐創新。勞模工作室成立以來,成員中先后有1人被聘為四川省土木建筑學會建筑工業化專委委員、2人榮獲“四川省優秀項目經理”、1人榮獲德陽市建筑業企業“優秀經理”和“四川對外開拓優秀企業經理”,2人被集團、公司評為優秀共產黨員,1人被集團評為青年崗位能手,多人考取一級建造師、造價工程師、安全工程師和被評為中高級職稱。
二、靠創新引領,助推技術轉型升級。建筑工業化是未來建筑業發展的必然趨勢,其核心競爭力就在于技術創新。肖力勞模創新工作室始終致力于裝配式技術創新、精品部件的研發生產,先后形成了輕型預制樓梯體系應用施工1項四川省省級工法、輕型預制剪刀樓梯結構體系等6項國家專利、1項技術總結,開展了磷石膏的綜合推廣應用等7項集團級科技成果立項申報研究,研究開發新型預制裝配式產品20項。參與制定了關于建筑工業化的地方標準兩項,為公司在建筑工業化領域贏得了話語權。工作室還與四川省建筑科學研究院,四川省建筑設計院、四川大學、西南科技大學、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,通過將高等院校、設計院扎實的理論知識同我方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結合,取長補短,在“產學研”道路上邁出堅實的步伐,為公司裝配式建筑轉型升級提供了堅強的技術支撐。
三、成果轉換、做企業發展的新“引擎”。肖力勞模創新工作室成員在勞模的引領下,在技術創新產品升級中始終發揮著尖兵作用,著力在加速創新成果轉化上求突破,最大限度地把技術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,以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,讓創新成為企業發展的新“引擎”是勞模創新工作室的終極目標。他們以客戶需求為根本不斷優化、豐富公司部品部件。一是建立了新產品開發機制。將產品研發、結構與生產工藝設計、材料設計、資源配置、成果總結與分析等工作形成體系。研發重點集中在產品種類、材料工程和工業工程(含模具)三個方向,取得了一定成果。二是不斷拓展、豐富產品種類。在原有產品的基礎上,又新增加了預制花格式圍墻、預應力雙T板、外墻板、裝配式廁所、預制綜合管廊、預制道路板、裝飾保溫一體化混凝土外掛墻板、新型預制裝配梁柱(主次梁)等新型裝配式構件產品,進一步完善和豐富了部品部件種類,現在生產的產品已經涵蓋了房建、市政、臨時設施三大領域里面市場上各個主流產品。三是在工藝流程及組合式工裝模具方面進行了改革創新,不斷提升工藝水平和成熟度,提高模具重復利用率和轉換效率。四是在材料領域,積極開展混凝土配合比優化研究,通過配合比優化調整,提高混凝土早期強度,提升混凝土與蒸汽養護技術的匹配度,達到經濟高效、降低蒸養成本的目的。五是積極探索裝配式建筑EMPC工程總承包。工作室成員先后深度參與多個項目裝配式前期方案策劃,通過推廣和應用自有專利產品及技術;全程參與優化項目前期裝配式設計方案植入我司新型技術,實現在滿足裝配率政策要求前提下達到了降低建造成本,有效縮短工期的效果,實現了預制裝配式對傳統現澆的完美替代。肖力勞模創新工作室通過將研發成果轉化成產品,降低了企業成本,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,贏得了市場認可,成為了裝配式建筑綠色發展的新“引擎”。
集團楊斌董事長曾講:“華西要有更好更快的發展,必須要創新,創新必須貫穿華西工作的始終。我們在今年乃至今后的工作中,一定要秉持創新的理念――大興創新之風,大行創新之路”。肖力勞模創新工作室就是公司發揮團隊創新精神的一個平臺,使更多的員工投身于創新工作中,不斷培育創新成果,永葆創新激情,為公司裝配式業務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,為實現集團“千億華西”、公司“百億四建”而不懈奮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