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天清晨,當第一縷陽光照進汕頭灣,王加忠已經戴上安全帽,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。作為中鐵十四局汕汕鐵路站前六標項目現場負責人,他的“辦公室”在海底68米深處,陪伴他的是轟隆的機械聲和堅硬的巖石。這條世界首條時速350公里單洞雙線高鐵隧道——汕汕鐵路汕頭灣海底隧道,見證了他一千四百多個日夜的堅守和付出。
汕頭灣海底隧道進口(中鐵十四局一公司 供圖)
勇挑重擔:攻堅1116米2號斜井
“剛來的時候,確實心里沒底。”回想起2020年4月第一次踏入汕汕鐵路站前六標項目部時的情景,王加忠坦誠道。那時,他已經在山嶺隧道施工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,但海底隧道對他而言是一個全新的領域。“從山嶺到海底,不僅是環境的改變,更是技術和管理上的全新挑戰。但我相信,只要肯學肯干,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。”
根據項目安排,王加忠負責2號斜井工區海域礦山段的施工管理。該斜井全長1116米,平均坡度10度,隧道內部不僅缺乏通風,還處于高溫高濕的惡劣環境。施工過程中,常遭遇圍巖條件頻繁變化、洞內大量出水以及斜井大坡度運輸等諸多挑戰。
面對這些難題,王加忠開啟了他的“海底第一課”。每天清晨,他帶領技術員深入掌子面,細致記錄地質變化,夜晚則埋頭研究圖紙與數據,反復推敲施工方案。那段時間,他的宿舍燈光總是最后熄滅。“那幾個月,我幾乎啃透了所有海底隧道施工規范和管理要點。”王加忠笑著說,“指揮施工,自己先要成為專家。”
為保障安全進入正洞施工,他帶領團隊加強超前地質預報,采取弱爆破、勤測量的方式,及時預警涌水、突泥等災害風險。同時設置16臺大功率水泵,24小時不間斷抽排洞內積水,確保工程進度。并對大坡度運輸車輛實施作業前性能檢查,通過加裝軌道限位器、防傾覆裝置和防溜滑系統等措施,全力保障運輸安全。
真正的挑戰出現在斜井剩余39米時,突如其來的破碎帶涌水導致工程全面停滯。更棘手的是,原設計的水泵房位于斜井底部,高達110米的地勢落差使得抽排水異常艱難。危急時刻,王加忠立即和項目團隊攻關解決方案,連續30多天吃住在工地,每日工作超過16個小時。
“那段時間,王總幾乎‘長’在了工地上。”一位施工員回憶道。經過多次論證,項目團隊最終制定了詳細的水泵房施工工法,以及掌子面周邊超前注漿堵水的施工方案。
2021年5月24日,歷經10個月艱難施工,2號斜井順利貫通,標志著汕汕鐵路建設正式進入正洞施工階段。
臨危受命:二次奔赴彰顯責任擔當
2022年10月,當王加忠負責的海域礦山段完成200多米時,因工作需要,他被調往杭州富春灣項目負責房建施工。期間,他積極與業主單位溝通協調,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施工難題。在他的努力下,該項目在2022年度各項評比及年終信用評價中均取得第一的優異成績。
2024年初,當汕頭灣海底隧道過F9斷層進度滯后、25年底通車外部壓力較大時,王加忠再次臨危受命,重返汕汕鐵路站前六標項目。“說實話,當時的心情比較復雜。”他回憶道,“一方面是對新挑戰的忐忑,另一方面更是對完成任務的堅定。領導把這么重要的任務交給我,我就一定要把它做好。”
王加忠在隧道內(席樹財 攝)
重返汕汕后,他立即投入戰斗。面對洞內高溫環境和工人流動性大的困難,他和項目團隊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:每日召開現場碰頭會,及時解決當天問題;實施當班當日獎勵機制,對完成工序時間的獎勵精確到分鐘……這些措施極大調動了工人的積極性,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。
攻堅克難:奮戰海域礦山段的日日夜夜
王加忠負責施工的汕頭灣海底隧道海域礦山段全長1086米,該段地質條件極為復雜,需穿越五條破碎帶。其中穿越主航道的122.5米區段,上部弱風化巖層厚度僅5米,最大水壓高達0.97兆帕,相當于每平方米承受約97噸水壓,施工難度堪稱行業之最。
面對極高挑戰,王加忠突破傳統開挖工法,采用多臺階開挖方式有效解決施工難題。他堅持現場盯控,常親自攀上施工平臺檢查作業狀況,并遵循“巖變我變”原則,依據圍巖變化動態調整方案,實行從五臺階到三臺階施工工法的轉換。施工期間,他每日步數超過兩萬步。
作為現場施工生產的主要管理者,王加忠面臨的核心難題是如何優化開挖工序及其銜接。“開挖進度一旦滯后,后續所有工序都會受連鎖影響。”他說道。為破解這一難題,他深入各個作業面,詳細記錄每道工序耗時,精準分析效率制約因素。那段時間,連續的高強度工作使他的體重驟降。
2025年3月26日,是所有汕汕鐵路站前六標項目建設者難忘的一天。在汕頭灣海深68米處,汕汕鐵路汕頭灣海底隧道成功貫通。這一刻,所有參建人員激動不已。
汕汕鐵路(李炫鋒 攝)
隧道貫通后,王加忠第一時間告知了家人。這份喜悅,不僅屬于奮戰一線的建設者,也屬于每位期盼這條鐵路早日通車的人們。
9月中旬,筆者見到王加忠時,他和項目團隊正全力沖刺無砟軌道施工的最后階段。“這個月必須完成全線無砟軌道作業,緊接著就是鋪軌和聯調聯試。預計今年年底,汕汕鐵路就能全線通車。”他語氣沉著,眼神里卻掩不住緊迫。
如今,站在即將通車的汕汕鐵路旁,王加忠的目光中充滿了自豪和期待。他知道,不久的將來,當第一列動車飛馳而過時,那呼嘯而過的聲音,就是對他們所有付出最好的回報。